临床研究中心

专业介绍

急诊科专业介绍

发布时间:2025-01-26 浏览次数:
字号:

一、专业介绍

图片34.jpg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始于1958年宣武医院“急诊室”,经过60多年的学科建设,尤其是近20多年来的飞速发展,急诊科已成长为一个集医、教、研全面发展,功能区域齐全、亚专科特色突出的学科体系。

急诊科各功能区域齐全,包括接诊室、抢救室、留观室、输液室、病房和ICU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急诊药房、检验、超声、CT、MRI、DSA等配套完善,全天候高效运转;急诊科抢救设备齐全,包括机械通气、床旁血滤、血液灌流、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症超声、血管内低温、ECMO等设备,保障了急危重症患者的实时救治,无缝衔接。

宣武医院急诊科以神经、老年、心脑共病和急危重症的综合救治为特色,诊治急诊患者20余万人次/年,抢救危重症患者7千多 /年,每年接诊120救护车送来的患者1.3万余次,连续6年位居北京市第一;时刻保障急性卒中、胸痛、多发伤、高危孕产妇救治的四大绿色通道实时畅通,特别是多学科诊疗模(MDT)的高效运行,确保高危患者有方案,疑难患者有托底、老年患者有依靠。依托神经学科的坚强后盾、长期打磨规范救治、精准医疗,脑卒中绿色通道经由实战练兵已经打造成为全国脑卒中的质控中心,成为展示宣武医院医疗水平和人文情怀的闪亮的名片。

科室聚焦:急性心血管疾病、急性脑卒中、心脑共病、静脉窦血栓、缺血预适应、老年急危重症、心肺复苏、多发伤等亚专业,可承接老年急危重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心脑共病等多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团队介绍

科室科共有医护人员151人;其中,医生40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3名,主任医师8名,副主任医师13名,博士13人;急诊护士111人,主任护师2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22人,具备充分的科研能力。

三、开展业务及定位

急诊科部分荣誉成果展示:2018年宣武医院急诊科获“北京市青年文明号”;2018年宣武医院急诊科获“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2019年宣武医院急诊科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2020年 获“北京市2020年度优质护理示范病区”;2021年 获“北京市青年安全示范岗”;2021年 获“共青团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团队获批示范基地展示:2018年获批北京市脑卒中诊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2019年获批中国胸痛中心;2019年获批中国卒中中心培训基地; 2023年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急诊医学);

目前拥有CGP 证书的医生:15人;护士:8人,多数医护人员具备参与GCP实验的经历,急诊科团队具备承接各类临床GCP试验的能力。

目前已参与/牵头GCP试验(药物、器械等)数量和类型

静脉窦血栓组开展GCP实验举例(不完全统计)

项目名称牵头/参与研究起止年度
达比加群治疗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牵头2017.10—2018.10
血清Claudin-5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发生静脉牵头2020.01—2021.01
糖皮质激素对急性/亚急性期重症颅内静脉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牵头2020.12—2021.12
巴曲酶联合双抗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真实世界研究牵头2021.10-2024.10
初步探讨巴曲酶治疗急性/亚急性重症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牵头2022.10-2023.3
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颅内静脉血栓形成:DOAC-CVT
研究方案
参与2021.1-2024.1
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参与2024.6—2025.12

IIT项目经验及优势

心脑共病研究亚组开展的IIT(研究者发起的试验)类型和成功案例举例:

“缺血后适应对急性脑缺血伴心肌缺血患者的心脑保护研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一般项目2015.1-2017.12,已结题。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是致死、致残的常见病、多发病,它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并增加国家和个人医药负担。在急性脑缺血发作时,神经、内分泌等因素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根据病变部位、病灶大小、受损程度的不同,常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合并急性心肌缺血的急性脑缺血患者的病情更为严重,直接影响病程和预后。该研究探讨急性脑缺血伴心肌缺血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对急性脑缺血伴心肌缺血患者应用远端缺血后适应治疗,并观察心肌保护作用,从而为临床治疗急性脑缺血伴心肌缺血患者提供新的途径。该研究确定了临床中对急性脑缺血伴心肌缺血患者及单纯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肢体远端缺血后适应治疗具有可行性,具有一定的心脑保护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终点事件的发生,有助于节约医疗资源。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著3篇, SCI论文1篇。

本研究共入选急诊患者155例,急性脑缺血伴心肌缺血患者共80例,其中常规治疗组41例,失访1例,常规治疗+后适应组39例,失访1例,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共75例,其中常规治疗组40例,失访1例,常规治疗+后适应组36例,失访2例。入选患者例数达到并超出预期计划。入选符合标准的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平均年龄77.4±10.6岁,各组之间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在急性脑缺血伴心肌缺血患者中常规治疗组90天死亡17例,占42.5%,显著高于常规治疗加后适应组(8例,21.1%),P值为0.042;在单纯急性心肌缺血患者中,常规治疗组90天死亡17例,占43.6%,显著高于常规治疗加后适应组(7例,20.6%),P值为0.037。

在急性脑缺血伴心肌缺血患者中NIHSS评分在7天、14天、30天和90天的改善程度,常规治疗加后适应组显著好于常规治疗组,P值分别为0.000、0.000、0.021、0.044,可见肢体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有利于急性脑缺血患者的早期功能改善。

在急性脑缺血伴心肌缺血患者中GRACE评分在14天和90天的改善程度,常规治疗加后适应组显著好于常规治疗组,P值分别为0.018、0.013。在单纯急性心肌缺血患者中,GRACE评分在7天、14天、30天和90天的改善程度,常规治疗加后适应组均显著好于常规治疗组,P值均为0.000。说明肢体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对急性脑缺血伴心肌缺血患者和单纯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均有利于心肌缺血的改善。

在急性脑缺血伴心肌缺血患者中超敏CRP在常规治疗加后适应组中14天的浓度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值0.024,文献有报道炎症反应参与血管急性缺血过程,肢体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可能通过改善炎症反应,从而起到心脑保护作用。

在单纯急性心肌缺血患者中,常规治疗加后适应组的proBNP改善在7天、14天和90天均显著好于常规治疗组,P值为0.002、0.012、0.040,说明肢体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有利于改善急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心功能。

综上所述,常规治疗加用肢体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应用于急性脑缺血伴心肌缺血患者和单纯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具有心脑保护作用,有利于改善预后。

“老年急性脑缺血合并心肌缺血患者应用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培育计划项目2019.1-2023.12,已结题。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都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病理基础的血管疾病,应该提倡同防同治的原则,尽快改善缺血脏器的功能,减少梗死面积。本项目探讨了老年急性脑缺血伴心肌缺血患者应用肢体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制定了相应的临床实施方案,为该项治疗的广泛推广应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本研究共入选急诊急性脑缺血伴心肌缺血老年患者152例,其中常规治疗组77例,失访2例,后适应组75例,失访1例。入选患者例数达到预期计划。入选符合标准的患者平均年龄76.8±9.3岁,各组之间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安全性方面,后适应组患者均能较好的耐受肢体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其中2例患者治疗时双侧上肢出现瘀点,在下一次治疗前基本缓解消失,1例患者在治疗时袖带充气的第一个周期时有胸闷头晕的症状,袖带放气后即缓解,后续治疗未再出现类似不适症状。

在老年急性脑缺血伴心肌缺血患者常规治疗组180天死亡30例,占39.0%,常规治疗加后适应组(19例,25.3%),卡方值为3.230,P值为0.072,有死亡率减少趋势,但未达到显著差异。随访汇总心脑不良事件的发生(包括死亡),常规治疗组发生41例,占53.2%,常规治疗加后适应组(27例,36%),卡方值为4.571,P值为0.03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后适应组的预后显著改善。

NIHSS评分在7天、14天、30天、90天的改善程度,后适应组显著好于常规治疗组,P值分别为0.003、0.012、0.025、0.044,可见肢体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有利于急性脑缺血老年患者的早期功能改善。

GRACE评分在14天和90天的改善程度,后适应组显著好于常规治疗组,P值分别为0.018、0.013。说明肢体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有利于老年急性脑缺血伴心肌缺血患者心肌缺血的改善。

化验检查中超敏CRP、proBNP在后适应组中14天的浓度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值分别是0.030、0.021,文献有报道炎症反应参与血管急性缺血过程,肢体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可能通过改善炎症反应,从而起到心脑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常规治疗加用肢体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应用于老年急性脑缺血伴心肌缺血患者,具有心脑保护作用,有利于改善预后。

通过该项目研究1、证实肢体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应用于老年急性脑缺血伴心肌缺血患者具有可行性,安全性高,可改善脑心功能及预后。2、初步制定了该项治疗安全有效应用于老年急性脑缺血伴心肌缺血患者的实施方案。3、为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心血管疾病的同防同治提供了新的途径,改善了预后,证实肢体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应用于老年急性脑缺血伴心肌缺血患者具有一定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望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通过该项研究在我院急诊建立了肢体远端缺血后适应治疗应用于心脑急性缺血患者的研究团队,掌握了该项治疗的具体临床措施。培养研究生2名。参加国内专业学术会议交流2次。参与主编专著2部,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著5篇,SCI论文2篇,其中在Critical care(IF:15.1)发表相关结果论著。

以上研究获批科研课题(部分)

1低氧适应通过SHH/GLUT1/MCT通路调节少突胶质细胞-轴突能量代谢耦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白质修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24.1-2027.12,项目负责人:李思颉

2利用多模态技术心梗后心肌重构预警模型的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22.1-2025.12,项目负责人:刘志

3老年急性脑缺血合并心肌缺血患者应用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培育计划项目,2019.1-2023.12,项目负责人:邢绣荣

4 缺血后适应对急性脑缺血伴心肌缺血患者的心脑保护研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一般项目2015.1-2017.12,项目负责人:邢绣荣

5 老年心脑共病的关键新机制与诊疗新技术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4.07-2028.06,项目负责人:李思颉

6 远隔缺血适应治疗烟雾病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汇智人才培育计划,2021.1-2023.12,项目负责人:李思颉

7 急性胸痛患者早期危险分层及诊治流程研究,北京市科委(分中心),2019.1-2023.12,分中心负责人:王晶

四、服务与支撑

宣武医院急诊科承接病种资源丰富:每年接诊近20万急诊患者,连续6年北京市120接诊量第一,具有广大的科研究的急危重症人群队列。

科室聚焦:急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卒中、心脑共病、静脉窦血栓、缺血预适应、老年急危重症、心肺复苏等亚专业,可承接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脑年急危重症、静脉窦血栓、心脑共病等多方面的研究。

科研与学术实力:急诊科近5年承担国自然、北自然、首发、科技部重点课题等各级课题40余项,发表统计源期刊论文200余篇,SCI 超过10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6.7分。主编、参编中英文论著数十余部,获批国家专利50余项;参与指南、共识编写数篇。

团队成员获批:北京市高层次公卫技术人才(1名)北京市优秀青年(1名),青年骨干人才(1名),青苗计划人才(2名),科技智库青年人才(1名)、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1名)、北京榜样(2名)、北京市抗疫先进个人(1名)等。

学术水平、学科排名逐年提升:2024年全院排名成绩如下:学科建设评估排名11名;临床科室学科建设评估排名8名;科研工作排名:12名;学科队伍评分排名:8名,护理相关成绩排名第4名;综合绩效排名:内科系统第一名

五、主要研究者及研究人员介绍

图片35.jpg

刘 志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主任,美国梅奥诊所博士后。从事心脏介入手术20余年,每年完成大量复杂冠脉及先心介入手术,擅长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

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一项(编号62172288,60万元,在研,主持),主持北京市科委课题一项(编号Z151100003915095,15万元,结题,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编号81470491,80万元,结题,第二参与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编号81322022,100万,结题,第二参与人)获2014年度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培养项目; 201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SCI论著1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著10余篇,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急救与复苏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急诊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医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医学会高血压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血栓与止血分会青年委员;担任:中华高血压杂志青年编委;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青年编委;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杂志青年编委

目前在研方向:1.缺血预适应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2.干细胞外泌体对于心肌梗死及心衰患者疗效研究;3.降脂治疗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4.影像医学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

图片36.jpg

段建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急诊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吉训明脑血管病知名专家团队成员。师从著名国际脑血管病专家刘鸣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神经内科访问学者,师从著名Prof. Ka Sing Wong;

学术任职

中国卒中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病变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病变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国,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脑静脉疾病与高颅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临床工作

在动脉性卒中、脑出血和静脉窦疾病的急诊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首次将核磁“黑血”序列用于颅内静脉窦疾病的诊治,极大提高了颅内静脉窦疾病的诊断率,成功救治了许多重症和孕产妇颅内静脉血栓和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的非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

科研工作

颅内静脉窦疾病及高颅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特别专注于炎症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关系的研究; 2016年,2018年获得2次北京市省部级课题资助,从事关于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影像诊断及生物标记物研究;2014-2024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分别在Stroke (IF:10.17)、J Neuroinflammation、Thromb Res、Aging Dis、Frontiers in Neurology和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Neurol Clin Pract、J Inflamm Res、Int J Stroke等杂志发表了炎症与颅内静脉窦血栓相关的临床研究、个案报道、综述和基础研究,参编中国卒中学会2019、2023年《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中的“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管理”章节。

图片37.jpg

李思颉

博士研究生导师,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副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病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副教授,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菁英学者。担任中国老龄健康促进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低氧适应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和首都医科大学心脑联合病变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青年主任委员、国际血管联盟中国脑血管疾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青年副主任委员、Brain Circulation 杂志编委等学术职务。入选北京市优秀青年、北京市组织部优秀骨干人才、 北京市高层次公卫技术人才和中国科协智库青年人才等。长期从事脑卒中防治的临床及脑保护研究,负责团队临床及转化研究工作。开展多项脑卒中防治的基础和临床试验研究,创建脑卒中诊疗新技术、新方法。尤其致力于开展远隔缺血适应疗法在多种疾病预防及治疗中的应用探索。不仅深入研究了远隔缺血适应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潜力和效果,还积极拓展了其在心脑共病、高血压、卒中后肺炎、烟雾病、急性高原病等多种急性复杂疾病预防治疗中的可能性。在JAMA Neurology、Progress in Neurobiology、Critical Care、Aging and Disease等领域内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5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北自然基金重点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课题9项;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7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主持:低氧适应通过SHH/GLUT1/MCT通路调节少突胶质细胞-轴突能量代谢耦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白质修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24.1-2027.12, 老年心脑共病的关键新机制与诊疗新技术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4.07-2028.06, 远隔缺血适应治疗烟雾病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汇智人才培育计划,2021.1-2023.12等项目。

图片38.jpg

刘芳艳

博士,副主任医师

宣武医院急诊第二联合党支部书记、雄安宣武医院急诊科执行主任,副主任医师,已发表SCI2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9.3,核心期刊文章数篇。作为编委参与高等教育出版社《Emergency Medicine》的编写。参与人民卫生出版社《急诊内科学》(第3、4、5版)、《临床急诊科经典问答1000问》等书籍的编写。

社会任职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急救与复苏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全国委员;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第一届国家老年急诊联盟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全国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第二届青年医生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女医师协会委员。

参与在研课题

低氧适应通过SHH/GLUT1/MCT 通路调节少突胶质细胞-轴突能量代谢耦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白质修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主持课题

急诊老年患者快速预警评估体系的建立及应用信息系统管理的研究 (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24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24JYY297)。

图片39.jpg

何婧瑜

主任医师,行政副主任,医学博士

中国第28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员。

专业特长:急性心肌梗死、心衰及心脑共病等急危重症相关研究; 学会任职: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青年委员;中国医院协会抗菌药合理应用工作委员会 委员;北京医师协会胸痛分会 理事;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 委员;北京急诊医学学会 复苏学分会委员;老年急诊联盟常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重症脑损伤专业委员会 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县域医共体急救医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女医师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等。

主要完成10个研究中心RCT研究:乌拉地尔与硝酸甘油注射液治疗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ChiCTR-11001781.)参与:北京市医管局,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联合病变,急诊分课题(ZYLX201706; 2017.01-2019.12):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老年重大疾病关键技术研究,急诊分课题(2017.01-2019.12);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人口健康与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急诊分课题;(2015.01-2017.12);主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24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24JYY090);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2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23XWJXGG-04);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英才计划第三层次血栓弹力图对脓毒症预后预测价值的研究(2017.1-2020.12);宣武医院血栓弹力图对脓毒症患者临床预后预测价值的研究(2014.01-2016.12)发表核心期刊及SCI第一作者论著20余篇。参加编写4部著作,编译2部专著(英文1部,法文1部)。

图片40.jpg

邢绣荣

主任医师,副教授,内科学心血管专业博士

担任北京急诊医学学会血栓与止血分会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基础与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急诊分会委员。具有丰富的内科急危重症诊治经验,对心脑血管联合病变、心肺复苏、高血压、心力衰竭、老年后急诊患者的综合评估及医疗模式、脓毒症等疾病的病理生理和诊治有一定的研究。先后承担完成多项课题研究,并合作完成一项国自然课题。主持:老年急性脑缺血合并心肌缺血患者应用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培育计划项目,2019.1-2023.12, 缺血后适应对急性脑缺血伴心肌缺血患者的心脑保护研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一般项目2015.1-2017.12,邢绣荣

发表核心期刊论著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著20余篇,发表SCI论著8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IF(2022):16.7)。主编2部专著,参加编写8部专著,编译2部专著。专业特长:心脑血管联合病变、高血压、心力衰竭、老年后急诊患者的综合评估及医疗模式、脓毒症的诊治。

图片41.jpg

贺明轶

主任医师,急诊科副主任

担任中国女医师协会急诊分会 委员;北京女医师协会急诊分会 委员;中国心胸麻醉学会急救复苏分会 委员;北京整合医学会急诊分会  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脑血管病分会 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  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医学专委会 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  委员;获得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服务保障贡献个人;研究方向:急诊脑心共病的早期筛查、评估;

参与课题:市科委重点项目 Z19110006619121 急性胸痛患者早期危险分层及诊疗流程研究2021/08-  2024/12,结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20YFC2005400)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2020/08-2023/12,结题,参与。承担课题:1、英才培养计划管理专项,急诊脑心共病的早期筛查、评估及共病治疗管理体系建立,2023/09-2024/09,在研,主持。2、首都发展基金项目:消化道出血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决策技术研究,2024/02-  2026/12,在研,分中心主持。3、院级教学课题:危机资源管理培训在住院医师团队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应用研究,在研,主持;4、2024年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急诊脑心共病的早期筛查、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肌标志物及心电图联合和预后的相关性,在研,主持。

图片42.jpg

翟文亮

副主任医师

在读博士,首都医科大学优秀教师,从事急诊急救工作10余年,擅长急危重症抢救。项目1:心肺复苏后患者肠道菌群移位情况研究及临床意义(北京医卫健康公益基金会 B2021FN)(身份:PI)项目2:肠道微循环对猪心肺复苏后肠道菌群移位的影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7XFN-KFKT-01)(身份:PI)项目3:氢溴酸山莨菪碱联合肝素治疗危重症感染患者效果(北京市科委:Z211100002921061)(身份:分中心主要研究者之一);完成SCI及核心期刊数十篇。

图片43.jpg

王胜奇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从事急诊医学工作10余年,在危重症患者抢救技术如呼吸治疗、肾脏替代治疗、亚低温治疗、急诊超声、ECMO等有较丰富经验。目前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分会委员,国家老年急诊联盟委员,发表统计源期刊论文及SCI论文10余篇,参编医学著作多部。参与:急性胸痛患者早期危险分层及诊治流程研究,北京市科委(分中心),2019.1-2023.12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