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官方网站!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Neurological Disorders

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 International Neuroscience Institute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Xuanwu Hospital

科室新闻

成果发表|焦力群教授团队:搭桥手术使慢闭患者获益的首个证据!

作者:李昕、王韬、焦力群 来源:神经外科 发布时间:2025-01-21 08:33:20
字号:
浏览次数:

研究速览

微信图片_20250122081953.jpg

期刊:Stroke (IF=7.8)

第一作者:李昕、李耀伟、王韬

通讯作者:焦力群马妍、陈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缺血性卒中,大脑中动脉,卒中

一分钟秒懂文章

症状性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仍然较高,尤其是伴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时。在既往的随机对照研究中,颅外-颅内(EC-IC)搭桥手术尚未被证明能改善此类患者的临床预后。因此,探索此类患者中是否存在能够从搭桥手术中获益的特定年龄亚组,并进一步确定最佳获益年龄范围至关重要。

我们对CMOSS研究中的324名患者进行了事后分析,发现对于55.5岁及以下的患者,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EC-IC搭桥手术可以显著降低30天内卒中或死亡以及30天后至2年内责任动脉区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3.2% [3/94] vs 11.6% [11/95];风险比 [HR]:0.255,95% CI:0.071-0.916;P=0.036)。此外,在接受EC-IC搭桥手术的患者中,年轻患者的复合结局风险明显低于老年患者。

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在55.5岁及以下的特定年龄亚组中,EC-IC搭桥手术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能够改善患者预后,为今后症状性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闭塞的卒中患者治疗选择提供了重要证据。

论文摘要

图片摘要

微信图片_20250122082000.jpg

01背景

以往的试验未能证明颅外-颅内(EC-IC)搭桥手术对患有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具有益处。而且,针对年龄对预后影响的研究证据有限。本研究旨在探索EC-IC搭桥手术是否能在特定年龄组中比单纯药物治疗提供更大的获益。

02方法

本研究为CMOSS的一项事后分析。CMOSS是一项随机、开放标签、结果评估者盲法的试验,于2013年6月至2018年3月在中国13个中心开展。研究共纳入324例因血流动力学不足导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的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这些患者被随机分为手术组(n=161)和药物组(n=163)。手术组接受EC-IC搭桥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药物组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和卒中危险因素控制。主要结局为随机分组后30天内的卒中或死亡,或30天后至两年内的同侧缺血性卒中。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索最佳年龄界限,并使用生存分析比较组间差异。

03结果

在324名患者中(中位年龄52.7岁,79.3%为男性),手术组的最佳年龄界限为55.5岁(ROC曲线下面积为0.649,95% CI: 0.530–0.769)。进一步将患者分为老年组(>55.5岁)和青年组(≤55.5岁)。在青年组中,接受搭桥手术的患者较未接受手术的患者显示出更低的主要结局发生风险(log-rank检验P=0.001)。在青年组中,EC-IC搭桥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降低了风险(3.2% vs 11.6%;风险比为0.255,95% CI: 0.071–0.916;P=0.036),但在老年组中无显著差异(17.5% vs 13.3%;调整后风险比为0.597,95% CI: 0.225–1.580;P=0.298)。

微信图片_20250122082002.jpg

表3. 主要结局和次要结局的分析

微信图片_20250122082003.jpg

图2. 主要结局的累积概率曲线

A:年龄≤55.5岁患者主要结局(30天内卒中或死亡或30天至2年的同侧缺血性卒中)的累积概率;B:年龄>55.5患者主要结局的累积概率;C:手术组患者主要结局的累积概率;D:药物组患者主要结局的累积概率。

04结论

对于55.5岁及以下、伴有血流动力学不足的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ICA或MCA闭塞患者,EC-IC搭桥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相比于单纯药物治疗显著改善了预后。这些发现表明,临床应用EC-IC搭桥手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探索结合更多临床特征的精细患者选择标准。

微信图片_20250122082005.jpg

内容整理

李昕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 硕士在读

获评河北省优秀毕业生,华北理工大学三好学生,宣武医院脑血运重建中心临床研究高级研修班第一期学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

微信图片_20250122082006.jpg

校审

王韬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

主治医师,副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生及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致力于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和烟雾病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介入及复合手术的诊疗。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科技智库青年人才,北京市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专家库入库专家,首都医科大学优秀青年人才。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AMA、Stroke、Ageing Research Review、Aging and Disease、SVN、JNIS、Cochrane Review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参编书籍2部,获得专利授权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9项课题。《Brain Circulation》和《中国脑血管病杂志》青年编委。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科青年医师分会理事,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脑卒中血运重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志愿医生。

微信图片_20250122082008.jpg

点评

焦力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介入放射科主任,神经外科副主任,脑血运重建中心主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宣武医院济南医院院长。兼任《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主编;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国家卫健委继教中心神经介入专委会主委;国家卫健委脑防委缺血性卒中外科专委会主委;国家卫健委脑防委缺血性卒中介入专委会副主委;北京介入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务。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先后师从于朱树干教授和凌锋教授,获得神经外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鲍圣德教授的指导下,在北京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和介入治疗,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复合手术治疗颈动脉闭塞、椎动脉闭塞,以及药物球囊治疗椎动脉狭窄等创新手术,并带领宣武医院脑血运重建中心在此领域深入研究,同时,长期重视教育培训,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