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神经外科--神经脊柱中心专业介绍
一、 专业介绍
自2004年成立以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脊柱中心快速发展,包括68张床位,3个手术间,1个实验室;拥有8名主诊医师,年手术量超3000台次。依托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和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等国家级平台,为国内病种最为齐全、技术最为全面的神经脊柱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脊柱中心擅长诊治脊柱脊髓复杂疾病。临床上以显微外科技术为核心,在颅颈交界区和脊柱脊髓畸形、颈椎病、腰椎病、肿瘤的诊断治疗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开展了直接后路寰枢关节松解复位技术、显微镜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前路椎管扩大技术(ACAF)、以OLIF为基础的脊柱畸形矫形技术、脊柱肿瘤切除和3D打印椎体重建技术、脊柱截骨技术治疗脊髓拴系等高难度手术,常年组织国际、国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本中心是全国神经外科专培住培医师的培训基地,也是国内最早接收神经脊柱外科医生进修的“黄埔军校”。 拥有3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年招收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十余名。常年开展脊柱显微外科技术、解剖与内固定培训班,培训脊柱外科医生累计超过1000人;每年接收来自神经外科和骨科的进修医生30-40名,累计超过500人,很多成为地方,乃至全国的学科带头人。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二十余次。
二、研究团队介绍
截至2025年,神经脊柱中心共拥有6名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和7名住院医师。护理团队共有23名神经脊柱专科护士。医疗和护理团队密切配合,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并协同进行临床研究。此外,中心拥有全职科研人员1人,在站博后5人,硕博研究生15人。
主任医师 | 6人 | 菅凤增、陈赞、吴浩、王兴文、王作伟、段婉茹 |
副主任医师 | 2人 | 王凯、关健 |
主治医师 | 3人 | 刘振磊、张雷、杜越崎 |
住院医师 | 7人 | 马龙冰、加山航、刘芃昊、程磊、王贺、徐卓凡、程元琛 |
科研人员和博后 | 6人 | 刘素梅 吴焕童、李芊、袁澄华、张屾、辛宗 |
团队在临床实践的大量积累过程中,从基础、临床和转化等多个角度对脊柱脊髓疾病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重点研究疾病包括颅颈交界区畸形、脊髓空洞、脊柱退变性疾病、脊髓损伤、脊柱脊髓畸形、脊柱脊髓肿瘤等。主持国家级项目和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二十余项,年发表SCI和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
三、 开展业务及定位
1. 科室临床优势
神经脊柱中心拥有3个铅防护手术间,配备脊柱手术机器人、碳纤维脊柱手术床、术中O臂、导航系统、手术显微镜、显微磨钻和超声骨刀等脊柱脊髓手术设备;手术常规配备神经电生理监测。
所开展临床业务覆盖全部脊柱脊髓疾病。病种包括从颅颈交界区到骶尾部的先天发育畸形、退行性变、脊柱脊髓肿瘤等。团队全部主诊医师熟练掌握内固定理论和技术,同时掌握神经外科显微操作基础,所治疗病种包括传统脊柱外科常见疾病,以及神经外科擅长处理的脊髓疾病;特别是脊柱脊髓同时存在病变的复杂情况。
本团队手术治疗重视微创理念和解剖复位。神经保护和显微修复理念体现在神经外科医生的每一个操作,这也是有别于其他科室的最大特点。体现在尽可能微量的出血,最小程度的神经牵拉,细微至蛛网膜结构的修复和硬脊膜的水密缝合。因此团队并发症发生率低,高龄和衰弱患者手术后恢复快。
本团队重视学科合作,特别是与骨科。神经外科与骨科医生在很多疾病治疗理念高度一致,但又各有擅长。本团队常年与国内骨科脊柱顶尖团队交流合作,包括北医三院、长征医院、积水潭医院等;每年接纳5-10名骨科进修医师,培养其显微操作能力;在建立区域中心时,将骨科与神经外科结合,组成综合的脊柱中心,形成团队合作关系。
本团队重视创新与转化。团队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等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将基础研究应用于临床。同时,团队临床创新设计形成专利,与威高、爱康、纳通等国内创新型生产企业达成多项转化合作。
2. 资质与认证
1) 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神经脊柱外科联盟
在2018年CHINA-INI成立之初,宣武医院神经脊柱中心联合包括华山医院、齐鲁医院、天津环湖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等全国45家神经脊柱中心,结为“神经脊柱外科联盟”。组成神经脊柱外科讲师团进行全国巡讲,定时举办全国脊柱脊髓疾病大会、解剖学习班、新技术学习班,团结了全国开展神经脊柱亚专业的主要单位。为促进神经外科和骨科之间的学术交流,定期组织脊柱脊髓疾病病例特殊病例讨论会,至今已179期,采用线上直播,并以网络回放的形式对全国同道开放,大大促进了骨科和神经外科的互相交流,也提高了本中心的影响力。
2) 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多家联合神经外科和骨科的综合脊柱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在河北石家庄、山东济南、内蒙古赤峰等地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医疗服务能力。神经脊柱中心通过该平台,联合区域医疗中心骨科和神经外科脊柱脊髓专业的医生组成综合脊柱中心,建立神经外科和骨科共同治疗脊柱外科疾病的新型专科模式。在此基础上,宣武医院神经脊柱中心积极开展多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覆盖了神经外科和骨科脊柱亚专业,推动区域医疗水平的提升,建立新型诊疗模式。
3) 继教中心脊柱显微外科专家组
2023年2月,依托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由宣武医院神经脊柱中心牵头成立继教中心脊柱显微外科专家组,成员包括来自神经外科和骨科知名脊柱外科专家。全国完成了脊柱显微外科进修与培训基地遴选工作;召开了于北京、苏州、郑州等地开展脊柱显微外科基础专项能力培训班、颈椎显微外科专项培训班等十余次,并于每年的继教大会上,举办“脊柱脊髓训练营”,形成宣武特色。
4) 中国颅颈交界区畸形研究联盟暨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颅颈交界区畸形联盟
宣武医院于2021年4月正式获批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成为国家级医学中心的核心单位。神经脊柱中心依托该平台,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医学科学关键技术攻关以及高水平医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中国颅颈交界区畸形研究联盟于2024年6月成立,联合全国神经外科和骨科致力于颅颈交界区疾病研究的医生,建立了广泛而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已撰写专家共识1部,指南/建议1部,开展全国多中心前瞻临床试验2项,颅颈交界区多模态临床随访数据库已前瞻性纳入600余例患者。
5)脊髓空洞研究多方协作联盟
宣武医院神经脊柱中心在脊髓空洞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上。联合中科院动物所、协和药物所、南开大学等重点实验室共建脊髓空洞研究多方协作联盟,共同研究脊髓空洞的病理生理机制。
3. 开展GCP项目能力及优势
宣武医院神经脊柱中心在药物和器械的GCP项目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备案PI共12人,获得GCP培训证书的共36人,牵头和参与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建有独立的实验室平台、样本库和临床数据库,能够为临床试验提供全方位的科研支持。此外,医院具备完善的伦理审查和质量控制体系,所有临床试验均需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批,并接受监管,确保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
2024年本中心牵头的GCP研究有2项。其中陈赞教授牵头的“硬脑脊膜医用胶用于硬脊膜修补的水密封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本中心入组全国第一,产品已上市,应用于颅脑及脊柱硬脊膜修补手术。菅凤增教授牵头的“神经再⽣胶原⽀架移植修复急性完全性脊髓损伤的前瞻性、单组、多中⼼临床试验” 是“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一部分,探索神经再生胶原支架在急性完全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正在进行中。
2024年本中心参与的GCP研究有3项。包括吴浩教授参与的“MEK 1/2抑制剂(MEKi)司美替尼治疗伴有症状、无法手术的l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相关丛状神经纤维瘤(PN)儿童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观察性研究”,王兴文教授参与的“人工神经移植在周围神经修复中的作用”,均在顺利进行中。段婉茹教授参与的“一项评估AGA111在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患者接受椎体间融合术时单次椎体间局部给药的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研究”,作为38家参与单位中唯一的神经外科脊柱中心,入组病例数量排第12名。研究已顺利结束,完成III期临床试验验证,产品待上市。
4. IIT项目经验及优势
宣武医院神经脊柱中心在IIT研究中,采用了高效临床研究数据管理及队列随访跟踪。建立了基于人工智能分析的临床研究医疗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采用分布式、云原生架构,支持多种类型的数据共享和医疗信息互操作。
中心具有完备的生物样本库建设及管理流程,样本全链条管理。借助医院智能样本管理系统实现了生物样本的全程“零差错”管理。依托国家神经疾病大数据平台,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生物样本库网络体系,实现了临床、基因、影像以及生物样本信息的跨单位、跨区域整合。目前正在推进生物样本库从实体库(湿库)到数据库(干库)的数字化转化,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提升样本库的管理和利用效率。
宣武医院神经脊柱中心近三年申请IIT(研究者发起的试验)58项,其中牵头多中心研究19项。特色研究病种包括颅颈交界区畸形、脊髓空洞、脊髓损伤、腰椎退变性侧弯、脊柱脊髓肿瘤等。目前在研的案例如:
1) 寰枢椎脱位的前瞻性、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Clinical Trial, ACT)
该研究由陈赞教授牵头,联合全国20家权威脊柱外科中心,旨在通过收集真实世界数据,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寰枢椎脱位临床数据库,并对国内外现有的复位技术进行深入分析。该研究将为寰枢椎脱位的治疗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并将推动了相关疾病治疗的中国标准乃至世界标准的建立。
2)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外科干预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DDCS)
该研究由菅凤增、关健教授牵头,联合国内多家中心,在全国开展了随机对照研究来解答治疗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症后颅窝减压术中小脑扁桃体切除与否这一重要的临床问题。比较采用“小脑扁桃体切除+脑脊液疏通术”和“硬膜扩大修补术”,观察治疗后的近远期临床效果和并发症。
3) ERAS-改良加速康复外科用于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LIF)的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该项目由吴浩教授、王凯教授牵头,旨在探索ERAS理念在OLIF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以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术后康复速度和生活质量。本研究将为ERAS理念在脊柱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依据。通过改良ERAS方案,有望进一步提升OLIF手术的临床效果,推动脊柱外科手术向更微创、更快速康复的方向发展。
4) 时序脊髓电刺激联合外骨骼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前瞻性观察研究
该项目由段婉茹教授牵头,创新性地开展了“时序脊髓电刺激(Sequential EES)联合外骨骼康复”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通过精确的时序电刺激与外骨骼机器人训练的结合,构建“神经-肌肉-机械”反馈通路,观察脊髓电刺激在脊髓损伤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拟入组10例病例,研究顺利进行中。
表1.神经脊柱中心目前在研项目
研究人员 | 研究项目 | 研究类型 | 研究发起方 | 本中心角色 |
陈赞 | 寰枢椎脱位队列 | 多中心RCT+前瞻性观察 | IIT | 牵头 |
陈赞 | 脊柱短缩 vs 脊髓拴系松解治疗成人复杂复发脊髓拴系的多中心RCT研究 | 多中心RCT | IIT | 牵头 |
陈赞 |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复发脊索瘤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 多中心,II期,单臂 | IIT | 牵头 |
陈赞 | 比较ACAF术式和LAMP术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 多中心,II期,双臂,RCT | IIT | 参与 |
段婉茹 | 时序脊髓电刺激联合实时触发外骨骼康复治疗的探索性研究 | 多中心,II期,单臂 | IIT | 牵头 |
王兴文 | CDK46抑制剂联合安罗替尼+放疗治疗高级别脊髓星形细胞瘤的有效性研究:单中心观察性研究 | 单中心 | IIT | 牵头 |
王兴文 | 骶骨肿瘤神经重建 | 单中心 | IIT | 牵头 |
关健 | 脊髓空洞小脑扁桃体切除 | 多中心RCT | IIT | |
菅凤增 | ACDF侧方植骨 | 前瞻观察队列 | IIT | 牵头 |
吴浩 | 腰椎临近节段空间盘退变 | 前瞻观察队列 | IIT | 牵头 |
吴浩 | ERAS:改良加速康复外科用于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 前瞻观察队列 | IIT | 牵头 |
四、服务与支撑
宣武医院神经脊柱中心作为为国内病种最为齐全、技术最为全面的神经脊柱中心,聚焦多个脊柱脊髓疾病研究方向,致力于推动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
1. 聚焦的主要研究方向
1) 颅颈交界区畸形的诊疗体系构建
宣武医院神经脊柱中心在寰枢椎脱位的诊疗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年手术量超过1000例,在全国创新性开展后路关节间松解融合(PFDF)技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显著提升了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团队聚焦于疾病的精准诊断、器械设计转化以及多中心临床研究,建立了覆盖全国多中心的临床影像和生物样本数据库,通过多模态影像学评估和临床症状分析,完善了系统的诊断流程,并研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个性化诊断和分类系统。团队设计开发了寰枢关节间融合器并形成转化,已获得定制化器械证并在多个医疗机构使用。团队牵头制定了《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专家共识》,并主编出版了《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新技术》,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技术指导。
2) 脊髓空洞的诊疗体系与机制探索
宣武医院神经脊柱中心在脊髓空洞的治疗与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聚焦于基础机制探索、临床治疗优化和创新疗法开发。在基础研究中,团队通过单细胞RNA测序技术首次绘制了脊髓空洞的“航拍”图谱,揭示了室管膜纤毛功能障碍在脊髓空洞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并发现胶质瘢痕的形成是术后恢复的重要限制因素。在临床治疗方面,中心致力于优化手术减压技术以改善脑脊液循环,但发现仅靠减压手术效果有限。为此,团队探索了胶质瘢痕抑制剂(如氟枸橼酸)的应用,发现其能显著抑制瘢痕形成,促进空洞缩小并改善神经功能。此外,中心还积极探索外泌体治疗等创新疗法,并利用多模态影像学技术分析脊髓空洞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这些研究成果多次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不仅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后续转化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3) 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研究
宣武医院神经脊柱中心在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在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LIF)的临床应用与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研究内容包括:OLIF手术的临床效果与长期预后;OLIF结合不同固定方式(如侧方钢板固定、经皮椎弓根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OLIF在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滑脱症、腰椎侧弯等疾病中的应用。此外,中心还开展了ERAS(改良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OLIF手术中的应用研究,旨在通过优化围手术期管理,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术后康复速度。
4) 脊髓损伤与功能修复研究
宣武医院神经脊柱中心在脊髓损伤与功能修复的临床和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完整研究体系。在基础研究方面,建立了脊髓损伤功能重建实验室,通过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深入探索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揭示了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再生障碍、胶质瘢痕形成以及神经可塑性变化等关键问题。在临床研究方面,中心积极开展创新性治疗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包括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脊髓损伤再生修复胶原支架”的临床试验,以及“时序脊髓电刺激联合外骨骼康复”治疗脊髓损伤IIT研究等。
5) 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宣武医院神经脊柱中心聚焦于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包括: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的微创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与临床预后分析;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力学研究。聚焦于颈椎病、腰椎病等常见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微创治疗技术以及临床转化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团队致力于探索脊柱退行性病变的分子机制,特别是通过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研究,揭示椎间盘退变、椎管狭窄以及脊柱畸形的病理生理过程。在临床研究领域,中心是国内最早开展显微外科颈椎椎间孔扩大成形、一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等微创技术的单位之一。近年来,中心还积极引入3D打印椎体重建技术、腰椎侧方入路融合术(如OLIF、LLIF)等先进技术,显著提升了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此外,中心还通过多模态影像学技术,对脊柱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6) 脊柱畸形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临床和转化研究
宣武医院神经脊柱中心在脊柱畸形的遗传学研究和智能诊疗方面具有多项重要课题支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脊柱畸形智能诊疗体系的建立及推广应用” 和“脊柱畸形精准诊断及预后体系建立”等。旨在通过建立标准化评估和专病数据库、开发筛查新技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发智能影像评估系统及精准治疗器械的研发等,推动脊柱畸形的精准诊断和治疗。
7) 脊柱脊髓肿瘤的免疫治疗研究
宣武医院神经脊柱中心在脊索瘤的免疫治疗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团队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寻找潜在治疗靶点,发现V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是CAR-T细胞治疗脊索瘤的潜在靶点。研究还表明,TGF-β信号通路在脊索瘤肿瘤微环境中高表达;通过构建VEGFR/TGF-β scFv CAR-T细胞,显著增强了对脊索瘤细胞的杀伤能力。此外,中心还开展了针对复发进展期脊索瘤患者的联合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这些研究为脊索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 科室科研成绩
近三年,神经脊柱中心牵头及参与多项国家重大科技课题,段婉茹教授牵头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青年科学家项目“智能脊柱畸形诊疗体系的建立及推广应用”,菅凤增教授参与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脊髓损伤修复生物材料产品临床试验及产品注册”,吴浩教授参与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脊柱畸形精准诊断及预后体系建立”。获批项目经费超2000万。发表国际高水平期刊论文10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转化金额超1500万元。科室成员获得王忠诚医师奖、国之名医、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荣誉奖项。
五、主要研究者及研究人员介绍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神经外科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脊柱脊髓病研究所所长
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在罗马大学Sapienza神经外科G Cantore教授指导下,获得神经外科专家文凭(临床医学博士)。
承担课题及学术工作
目前牵头“ACDF侧方植骨”等三项前瞻队列研究,发表英文论文80余篇。
社会任职
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脊柱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颈椎学会国际执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脊柱脊髓专家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脊柱脊髓学组前副组长、中国医促会骨科分会脊柱内镜专业委员会前副主任委员。国际脊柱学会(ISA)联合创始人及执行委员。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神经脊柱中心主任
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在闫景龙教授指导下获得医学硕士、在杨立庄教授指导下获得神经外科博士学位,并在宣武医院凌锋教授指导下进一步攻读博士后。在国内率先开展脊柱神经外科,在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脊柱脊髓疾病方面取得多项突破。首次提出后路关节间撑开融合(PFDF)技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显著改善疗效,设计寰枢椎关节间融合器及枕颈复位系统,专利转化并获定制化许可证;率先应用3D打印假体治疗包括脊索瘤在内等多种脊柱肿瘤,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研究方向
1)显微脊柱外科技术及医工结合转化研究。2)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遗传学研究,采用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的致病基因,有望揭示颅颈交界区畸形的致病原因。3)脊索瘤免疫治疗,对脊柱脊索瘤进行单细胞测序研究,发现肿瘤表达的特异抗原,为进一步开发肿瘤靶向治疗药物打下坚实基础。
承担课题及学术工作
主持完成包括国家级在内各级课题十余项。 主编 《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新技术》,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脊柱显微外科训练教程》、《脊柱内固定图谱》担任副主编,《神经脊柱外科学》担任副主译。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继续教育项目2项。北京市科技新星,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SCI论文57篇,核心期刊论文58篇。获得国家专利8项。
社会任职
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脊柱神经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会脊柱神经外科学组专家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脊柱脊髓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脊柱学组委员,世界颅颈交界区畸形和脊柱学会执行委员。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神经外科副主任
毕业于吉林大学医学院(白求恩医科大学),在凌锋教授指导下获得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博士学位。2008年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奖,2022年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学术成就奖。
研究方向
擅长脊柱退行性病变(颈椎、胸椎、腰椎疾病);颅颈交接区畸形(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等);脊柱畸形(尤其是合并髓内肿瘤及脊髓畸形的先天性侧弯、老年人退变性脊柱侧弯);椎管内肿瘤、髓内肿瘤、椎体肿瘤、椎体转移瘤;椎体骨折;脊髓拴系,脊髓空洞、小脑扁桃体下疝等脊柱脊髓疾病的治疗。
承担课题及学术工作
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4项、市局级课题1项,参与863、局级课题等多项课题,累计课题经费300余万元。目前已发表文章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神经外科学》第四版担任编者,《漫话脊柱》担任主编,《颅颈交界和颈椎外科手术图谱》担任主译,《脊柱显微外科系列教程》(1—6册)及《脊柱内固定图谱》第一版、第二版担任副主编,《神经脊柱外科学》担任副主译,《脊柱显微外科训练教程》担任编委,《脊髓损伤现状》担任主译。
社会任职
世界华人医师协会/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脊柱脊髓学组委员;中国神经脊柱学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智能装备技术分会第二届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脊柱脊髓学组委员;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AO/ASIF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讲师;国际脊髓学会(ISCoS)终身会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脊髓损伤康复专业委员会(国际脊髓损伤学会中国脊髓损伤学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兼秘书⻓。
主任医师
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山东医科大学),在凌锋、菅凤増教授的指导下获得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博士学位。曾多次赴美国、德国、意大利学习先进的神经显微外科技术。
研究方向
擅长治疗脊柱脊髓肿瘤,脊髓空洞,微创技术治疗颈椎病、腰椎病和周围神经病变。
承担课题
目前牵头或参与3项单/多中心临床研究,发表SCI论文30余篇
学术任职
目前任职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脊柱脊髓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周围神经分会委员。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在王任直、李路明、谢益宽教授共同指导下获得神经外科博士学位,曾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进行神经科学研究。作为临床主诊医生,长期从事脊柱脊髓手术治疗,并负责神经脊柱中心的教学和培训。主持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脊髓损伤与功能重建实验室工作。
研究方向
1)颅颈交界区及脊柱畸形的智能诊疗及设备研发;2)脊髓损伤与功能重建,特别是神经调控治疗。
承担试验
1)“一项评估AGA111在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患者接受椎体间融合术时单次椎体间局部给药的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研究”(GCP,已完成);2) “时序脊髓电刺激联合实时触发外骨骼康复治疗的探索性研究”(IIT,进行中)。
承担课题
在研项目和课题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首都临床特色诊疗技术研究及转化应用等,在研纵向课题经费超过500万元。已结题项目包括国家自然基金等课题7项。
社会任职及荣誉奖项
兼任中国女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一届人工智能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神经修复学会第三届中国委员会肢体残障分会常委等;中国志愿医生。入选北京医管局青苗人才,获国之名医-青年新锐称号,并获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医院专场赛二等奖、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术年会青年医师手术展示优秀奖等。
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在邱贵兴院士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曾赴美国UCSF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中心、瑞士高级颈椎学习班学习。
研究方向
擅长脊柱脊髓疾病的微侵袭治疗,包括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微侵袭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脊柱侧弯畸形。
承担课题
目前牵头或参与2项单/多中心临床研究,发表SCI论文10余篇
学术任职
目前任职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脊柱脊髓委员会委员、AO-Spine青年讲师。
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院访问学习。是国家神经疾病中心脊髓空洞专病门诊负责人。
研究方向
擅长颈椎退行性病变(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脊髓空洞(小脑扁桃体下疝及外伤、感染等相关空洞)、颅颈交界区畸形(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等)。在脊髓空洞的诊治方面提出了创新的FMMD手术(枕大孔和Magendie孔疏通术),该术式显著提高了治疗有效率,并在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
学术任职
目前任职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脊柱脊髓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