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新闻
以笔绘心 静待花开|宣武神外为等候手术家属举办禅绕画疗愈活动
在神经外科手术室外的家属等候区,时间总是以心跳的节奏流逝。为缓解手术等候家属的焦虑情绪,4月25日上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团委、神经外科团支部医护团队特别策划"静待花开"禅绕画心灵疗愈活动,让众多家属在艺术创作中重获内心安宁。
宣武神外魏宇魁医生在全神贯注完成一台复杂的颅脑肿瘤手术(拍摄:宣武麻醉手术科张博雅)
当无影灯在手术室穹顶亮起,0.1毫米的显微器械正在脑和脊髓神经中穿行——这里是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的战场。主刀医生的双目紧贴显微镜,指尖操控着比发丝更细的缝合线,在血管与脑组织构筑的立体迷宫中,完成着毫米级精度的“生命电路检修”,往往持续6-8小时。
宣武神外手术等候区,拍摄于早6点,已有一位父亲从外地赶来焦急等候孩子进行手术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等候区凝固的时空。家属们视线在电子屏跳动的“手术中”字样与紧闭的金属门间反复游移。走廊挂钟的秒针切割着空气,每一次手术室门的轻微响动都引发集体屏息——那些在微信步数排行榜上静止的数字,丈量着他们用焦虑织就的同心圆。
活动现场一位参与者在隋老师指导下完成的禅绕画作,用简单的元素线条绘制曼妙的花朵
“禅绕画(Zentangle)”是一种结构化的冥想绘画法,通过重复勾勒点、线、弧等基础图样,在方寸纸砖上构建精美图案。其核心在于"专注当下"的绘制过程:当笔尖跟随呼吸节奏游走时,可充分放松减压,类似正念冥想效果。
家属专注创作用勾线笔细致勾勒花瓣纹样
"禅绕画不需要绘画基础,只需跟随呼吸的节奏,让线条自然流淌。"在专业的禅绕画真美引导师——隋春芳老师的引导下,家属们执起针管笔、勾线笔或是彩铅,在雪白纸砖上描绘着曼陀罗、新芽、涟漪等治愈图样。随着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监护仪器的滴答声渐渐淡去,紧绷的肩颈在螺旋纹路的延展中逐渐放松。
活动现场宣武神外医护与患者家属的交流互动
本次活动的组织者,宣武医院团委委员刘芃昊医生和神经外科团支部书记张檬护士在活动现场表示:"医学的温度不仅体现在手术台上,更流淌在等候区的每个角落。我们观察到,家属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这种艺术疗愈正是'双心医学'理念的实践延伸。"
隋春芳老师现场带教并带动参与者分享交流
患者刘先生的妻子轻抚画纸上交错的线条:"这些凹凸的触感让我想起他肿瘤的3D影像,但此刻它们成了充满希望的迷宫。"刚经历母亲脑动脉瘤手术的王女士展示着作品中的萌芽图案:"笔尖在纸面沙沙作响的声音,神奇地盖过了我脑子里各种可怕的'万一'"。
一位全程将画作攥在手心的父亲坦言:"当诊断颅缝早闭的女儿在做颅骨塑形手术时,我在纸上画了12层同心圆,每一层都像在给手术团队叠加祝福。"活动后医护团队也注意到,多位家属术后将禅绕画贴在病房窗台,或是挂在患者床头,"那些流动的图案成了医患沟通的第三种语言,比任何安慰剂都更有温度"。
活动结束后创作者们的合影
当最后一片花瓣在宣纸上绽放,手术室的指示灯恰好转绿。这些承载着祈祷与希望的画作,将永久陈列在病区艺术长廊,见证医学与人文交织的温暖时光。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大楼——“大脑袋”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所在的"大脑袋"球形大楼(中国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其建筑灵感源于脑结构。360度玻璃穹顶将天光引入重症监护区,螺旋上升的空中回廊与每层的病房相映成趣,尽览西城风光——这里不仅是亚洲神经外科临床诊疗高地,更是一座"会呼吸的生命艺术馆"。
最后感谢各位患者的性命相托,希望宣武神外各位同仁也将奋力前行,打造有技术、有温度的顶尖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