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栏
乏力、易困——警惕缺铁性贫血
一位24岁的青年女性,平素身体健康,近一年常感到乏力,易困,蹲起后总是眼前黑朦,爬楼或者活动量较大时就出现心慌的症状,但一年来并未重视。1周前体检时查血常规时发现血红蛋白77g/L,患者才来到血液科门诊,进一步详细询问,她平时月经量多还不爱吃肉,进一步查血清铁蛋白水平3.4ng/ml,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那么缺铁性贫血是怎么发生的呢?需要如何治疗呢?下面我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这个疾病。
◆ 首先,铁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
铁是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广泛参与血红蛋白合成、能量代谢和酶活性调节等关键生理过程。
◆ 人体为什么会缺铁?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 摄入不足:很多患者因为个人口味不爱吃肉,或者由于某些疾病导致食欲差,进食少,摄入的铁不足。
● 需求增多:孕妇或者幼儿,由于铁的需求量大,很容易出现铁摄入相对不足的情况。
● 吸收障碍:胃大部切除手术、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患者,消化道吸收铁的能力下降;对于喜爱浓茶或者咖啡者,由于咖啡和浓茶中的鞣质会与铁螯合而沉淀,导致铁无法吸收。
● 丢失过多:月经量过多(如子宫肌瘤、内分泌紊乱)是育龄女性缺铁的主因。消化道、泌尿道等部位有大量出血或者长期慢性出血,铁大量丢失,也可逐渐耗尽体内储存的铁,继而引起缺铁性贫血。
◆ 缺铁性贫血的高危人群?
● 婴幼儿、青少年、孕妇、哺乳期女性
● 月经量大的女性
● 素食者、减肥或饮食不均衡者
● 消化道疾病患者(包括痔疮出血者);长期服用抑酸药者
● 老年人(饮食减少+潜在慢性病)
◆ 缺铁和缺铁性贫血有什么区别?
缺铁和缺铁性贫血是同一病理过程的不同阶段。从单纯的铁缺乏发展到缺铁性贫血,通常需要经历以下三个渐进性阶段:
第一阶段:铁储备耗竭期:此时体内储存铁(主要以铁蛋白形式存在)逐渐被消耗殆尽,但尚未影响红细胞生成。血清铁蛋白水平降低,而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量仍维持在正常范围。
第二阶段: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随着铁缺乏持续加重,血红蛋白合成开始受限。此时骨髓代偿性增生,产生更多但体积较小的红细胞(小红细胞),且每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减少(低色素性)。虽然血红蛋白浓度可能仍在正常范围下限,但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已出现下降。
第三阶段:缺铁性贫血期:当铁缺乏进一步加重,骨髓代偿机制无法维持正常血红蛋白水平时,即发展为缺铁性贫血。此时血红蛋白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值,出现典型的低色素性小红细胞性贫血。患者开始表现出贫血相关临床症状。
◆ 缺铁性贫血的严重程度如何判断?
90g/L<血红蛋白<正常值,为轻度贫血。60g/L<血红蛋白<90g/L,为中度贫血。30g/L<血红蛋白<60g/L,重度贫血。血红蛋白<30g/L,极重度贫血。
◆ 缺铁性贫血有什么症状或者体征?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主要与组织缺氧和铁缺乏本身相关,表现因人而异,取决于贫血的严重程度和发展速度。常见症状和体征包括:
★ 贫血相关症状(组织缺氧表现)
全身症状:1乏力易疲劳;轻微活动即感疲倦,工作效率下降
2. 头晕、头痛:尤其在体位改变(如蹲起、站立)时明显。
3.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大脑供氧不足导致认知功能受影
心血管系统:1心悸(心跳加快):心脏代偿性增加搏动以弥补携氧不足。
2.活动后气短:轻微运动(如爬楼梯)即感呼吸困难。
3.严重者可出现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多见于极重度贫血)
皮肤粘膜表现:1. 面色苍白:以脸、唇、眼睑、甲床等部位明显。
2. 皮肤干燥、毛发枯黄易脱落:因缺氧导致代谢减缓
★ 缺铁相关特异性表现
异食癖:反常地渴望食用非营养性物质,如冰块、泥土、纸张、淀粉等。
指甲改变:反甲(匙状甲):指甲变薄、凹陷,边缘翘起如勺状。脆甲,易断裂
口腔与舌部变化:舌炎:舌面光滑、发红、疼痛(萎缩性舌炎);口角炎:嘴角皲裂、溃疡。
儿童生长发育迟缓:长期缺铁可能影响认知发育和学习能力
◆ 一旦诊断缺铁性贫血,如何补铁?
首先药物补铁:口服铁剂,如琥珀酸亚铁、多糖铁螯合物等。空腹吸收更好,但胃肠不适者可随餐。同时还可以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C可将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促进铁吸收。对于口服铁剂无法耐受、胃部手术或者胃肠道疾病导致铁吸收障碍的患者,可通过静脉输注蔗糖铁、异麦芽糖酐铁等。补铁期间,避免咖啡及浓茶,以减少铁螯合。
其次饮食补铁,增加含铁量高的食物的摄入,如红肉、动物肝脏、血制品等。
◆ 缺铁性贫血是不是补铁就可以了?
缺铁性贫血不仅仅要补铁纠正贫血,最重要的是明确缺铁的原因。比如女性月经量多,一定要妇科就诊,检查有无子宫肌瘤,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男性或老年女性一旦出现缺铁性贫血,建议进一步做便潜血甚至消化内镜检查,评估有无胃肠道疾病或痔疮出血。
◆ 什么情况下需要警惕缺铁性贫血?何时就医?
若出现持续乏力、头晕、心悸、苍白或异食癖、反甲等表现,尤其是有月经量大、素食、慢性出血等危险因素者,建议及时检查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如血清铁、铁蛋白)。
缺铁性贫血是血液科门诊很常见的疾病,多数并不可怕,但是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所以千万不要轻视,应该及早就医;一旦确诊,只要遵医嘱规律、足疗程补铁,就可以轻松“拿捏”。
撰稿:邹东梅
审核:胡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