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神经外科--重症专业介绍
一、 专业介绍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危重症中心,由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凌锋教授倡导建成于2003年8月,初始设置16张床位,是国内建立最早的神经外科重症中心之一。2018年12月,随着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 )大楼正式启用,神经外科危重症中心随之扩大,分为两个病区,一病区位于China-INI大楼七层,二病区位于原神经外科病房楼四层,共计38张床位。第一任主任为王宁教授,第二任主任为江荣才教授。
专业基本情况:
神经外科危重症中心主要收治重症脑血管病、重型颅脑外伤、严重颅内感染以及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病情危重的患者,还接收国内各省市疑难、危重神经外科疾病患者。
在我国知名神经外科重症专家王宁教授领导下,中心在医教研领域均获得显著成果,形成了以颅内压监测、神经影像监测和脑血管代谢监测为突出特点,兼顾心肺超声监测、静脉血栓监测、神经损伤监测以及镇痛镇静治疗的居我国领先水平的神经外重症危重症中心。
2024年引进知名神经外科重症专家江荣才教授后,中心进一步梳理培训体系,并在急性意识障碍预后判断和慢性硬膜下血肿药物诊疗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提出NICU主要任务是及时准确鉴别急性期可以苏醒的意识障碍患者,尽可能减少陷入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数量,强调整合先进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神经影像学评估手段以及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给年轻意识障碍患者更多时间等观点。在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领域,则提出以手术治疗为安全保障,为症状轻微、不能接受手术的患者首选药物治疗的新策略,慢性硬膜下血肿药物治疗的有效率超过90%,吸引全国各地患者到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就诊,成就了中心的又一诊疗特色。
中心特别重视培训体系建设。在两任主任的领导下,中心每年举办两期神经外科重症进修班,每期为期半年,精心设置课程体系,邀请业内权威专家授课,突出临床实践操作。中心承担国家级和北京市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继续教育项目,连续 9 年成功举办 “宣武神经重症暨京津冀神经外科重症高峰论坛”,建成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领域的知名学术交流平台。至今已为国内培养神经重症专业人才近 200 人,为提升国内神经外科重症整体诊疗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神经外科重症培训基地。
二、研究团队介绍
神经外科危重症中心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精湛的医疗团队,其中包括 10 名专职神经外科重症医师,其中主任医师 4 名,副主任医师 2 名,博士研究生导师 2 名,硕士研究生导师 2 名,具有博士学位者 9 名,硕士学位者 1 名,强大的学术背景为团队的科研创新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中心聘请王宁教授为首席医学专家,聘任江荣才教授为主任。依据临床需求与专业优势,下设江荣才主任医师、徐跃峤主任医师、曲鑫主任医师三个诊疗小组,全面负责不同类型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的诊疗工作。秉着在广博基础上发展专业特长的学科发展理念,中心的各位医生均在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丰富临床经验基础上,除了拥有深厚的神经重症修养外,团队成员各有专业侧重:王宁主任专注脑积水和颅骨缺损手术治疗;江荣才主任擅长急性意识障碍以及慢性膜下血肿药物治疗;徐跃峤主任擅长急性脑损伤合并肾功能衰竭的诊疗;曲鑫主任则擅长脑积水和复杂颅内感染诊疗;陈文劲医师擅长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的镇痛镇静和低温治疗,程玮涛医师则在脑死亡评估领域有专长,齐猛医师床旁超声、肠内营养领域有专长,赵浩医师擅长深静脉血栓防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低温治疗,蒋丽丹医师擅长脑水肿的渗透性治疗,尚峰医生擅长神经危重症患者的神经影像诊疗。护理团队同样专业且富有经验,一病区护士长由王娜副主任护师担任,二病区护士长由纪媛媛主管护师担任。两位护士长凭借丰富的护理管理经验和专业的护理技能,带领着一支由 84 名护士组成的护理团队,她们在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中,以高度的责任心、专业的护理技能和人文关怀精神,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优质的护理服务,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 开展业务及定位
(一)特色诊疗及设备等其他科室临床优势
神经外科危重症中心在专业领域展现出鲜明且独特的特色,尤为突出的是针对各类病因所致的脑损伤,实施基于多模态监测技术的神经保护治疗策略。多模态监测整合了多种先进的监测手段,通过对脑功能、脑代谢及全身生理状态等多维度信息的实时、动态收集与综合分析,为临床决策提供精准且全面的依据。在此基础上,中心能够更为精准地制定个性化的神经保护治疗方案,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脑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在监测技术方面,中心配备了先进且全面的监测设备,能够熟练开展有创及无创颅内压(ICP)监测,精准测量颅内压力变化,为判断病情进展和指导治疗提供关键依据;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脑电监测,可实时评估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和脑电活动,及时发现脑缺血、癫痫等异常情况;有创动脉、静脉压力监测,能够准确掌握患者的循环系统状态,为液体管理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提供可靠支持;多系统超声检查则可对心脏、肺部、腹部等多个重要脏器进行快速、无创的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病变和并发症。
在治疗操作层面,中心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水平,能够熟练进行气管插管、床旁气管切开等气道管理操作,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腰大池外引流、脑室及血肿穿刺引流等操作,可有效降低颅内压力,清除颅内血肿和脑脊液,减轻对脑组织的压迫;治疗性目标温度管理技术的应用,通过对患者体温的精确调控,能够减轻脑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对于伴有严重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的患者,中心采用综合的呼吸支持策略,包括机械通气、俯卧位通气及体位引流等。机械通气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呼吸参数,提供个性化的呼吸支持,改善氧合和通气功能;俯卧位通气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增加肺通气的均一性,提高氧合效率;体位引流则有助于促进痰液排出,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针对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心开展了血液透析治疗,通过精确调整透析参数,有效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内环境稳定,为患者的整体治疗提供有力保障。此外,中心在手术治疗方面也具备卓越的能力,能够对神经外科危重症伴有颅骨缺损、脑积水等复杂情况的患者进行精准的手术治疗,恢复颅骨的完整性和脑脊液循环的通畅性,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二)资质与认证
获得的国家或地区级科研或临床平台认证
神经外科危重症中心依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紧密围绕医疗卫生领域的前沿需求与发展趋势,以显著提升神经外科临床医疗水平、高效促进神经医学研究成果转化、大力培养高素质临床专业人才为核心目标。该中心秉持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原则,以宣武医院这一医疗机构为坚实主体,凭借广泛且深入的协同网络作为有力支撑,全面开展涵盖临床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以及技术创新等多维度的工作。在临床研究方面,积极探索神经外科危重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新方法;在人才培养上,为神经外科领域培育专业素养深厚、实践能力突出的临床人才;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则致力于将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技术创新方面,不断引入和研发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手段。
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是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与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INI Hannover)基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理念,联合成立的集神经医学临床医疗、科学研究和专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在该机构中,神经外科作为重要的临床载体,承担着神经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工作,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先进的诊疗技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研究所则充分发挥其在研究和国际资源整合方面的独特优势,汇聚全球顶尖的神经科学研究资源和人才,搭建起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高端平台,促进神经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二者相互依托、深度融合,实现了临床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和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神经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此外,神经外科危重症中心凭借挂靠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国家脑损伤评价质控中心这一权威平台,积极开展了大量高质量的临床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中心基于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临床实践,精心制定了科学、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脑损伤评价质控指标体系,对神经重症诊疗过程中的各项操作规范和评价指标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规范。通过严谨的临床研究和数据分析,中心明确提出了关于颅内压监测的规范性要求,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高度重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评估工作,有效提高了 GCS 的评估率,为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的准确诊断、精准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开展GCP项目能力及优势
开展GCP项目资质基地(药,器械,特医食品)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属于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备案资质科室、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备案资质科室。宣武医院于 2024 年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特殊食品验证评价技术机构备案信息系统” 备案(备案号:ty202408230002),具备开展特殊食品(包括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等)验证评价工作的资质和能力。
科室临床试验人员情况(科室备案/牵头PI人数、科室获得GCP证书人员分布)
科室备案/牵头PI为:王宁、江荣才、曲鑫、徐跃峤,科室获得GCP证书人员:王宁、江荣才、曲鑫、徐跃峤、赵浩、齐猛、蒋丽丹、陈文劲、程玮涛、尚峰。
已参与/牵头GCP试验(药物、器械等)数量和类型
研究名称 | 研究者 |
直立床试用 | 王宁、程玮涛、尚峰 |
安宫牛黄丸对于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促醒作用的研究 | 曲鑫 |
大剂量舒巴坦钠联合美罗培南及万古霉素经验性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 王宁 |
移动式头颈永磁磁共振成像系统图像质量评估的前瞻性、单中心、单臂临床试验 | 王宁、郭金红 |
利奈唑胺vs万古霉素经验性治疗神经外科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疗效对比研究: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 曲鑫,王宁 |
评价Hakim脑脊液分流管及附件植入安全性的回顾性、多中心登记研究 | 王宁、徐跃峤、程玮涛、齐猛、田雅超(研究秘书) |
一项评价BIIB903静脉给药(格列本脲)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后严重脑水肿的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化、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组、多中心的Ⅲ期研究 | 王宁、曲鑫、赵浩、尚峰、田雅超(研究秘书) |
前瞻性、多中心、平行、阳性对照的优效性临床试验评价BCS3型智能仿生排痰系统用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排痰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试验(试验器械名称:智能仿生排痰系统) | 王宁、商舒阳 |
评价Bactiseal导管植入安全性的回顾性、多中心登记研究 | 王宁 |
尼莫地平口服溶液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非劣效研究 | 王宁,徐跃峤 |
基于以颅内压监测为导向的多模态监测导向下重症aSAH精准治疗与预后关系 | 王宁、曲鑫 |
评价甘露醇山梨醇注射液静脉给药治疗颅内压增高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阳性对照、非劣效III期研究 | 王宁、蒋丽丹 |
注射用HRS8179治疗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后严重脑水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Ⅱ期临床试验 | 王宁、曲鑫、赵浩 |
既往项目开展的组织效率优势
在既往的 GCP 项目中,组织效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入组前,项目团队会进行全面且细致的准备工作。通过多渠道广泛招募受试者,与各相关科室紧密协作,提前筛选潜在符合条件的患者,确保有充足的候选人群。同时,制定清晰明确的入组标准和流程,对研究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入组要点,从而大大缩短了入组时间,提高了入组效率,保障了入组的顺利进行。
试验中,建立了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成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小组,定期对试验数据进行核查与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加强对试验药物或器械的管理,从储存、分发到使用,全程遵循严格的规范,保证其质量和安全性。研究人员严格按照试验方案执行操作,及时记录和处理不良事件,确保试验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效降低了试验误差和风险。
科室专管员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效能。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负责与科室内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络工作。能够及时反馈试验进展情况,协调解决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如受试者的依从性问题、设备故障等。同时,对研究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各项任务按时、高质量完成,有力地促进了项目的整体推进和高效运行。
(四)IIT项目经验及优势
已开展的IIT(研究者发起的试验)类型和成功案例
1、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渗透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脑水肿、颅内压(ICP)增高是影响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与临床病情恶化和死亡密切相关。高渗治疗通过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起到治疗作用,已作为TBI患者治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高渗治疗的临床研究少、证据级别低,实际临床治疗仍以专家经验、或TBI的指南等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由王宁教授牵头发起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渗透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临床研究注册号:NCT 05858060),目前入组已接近尾声,实际参与研究的分中心包括泰安市中心医院、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宣武医院河北医院。该研究有望为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渗透治疗提供临床证据,为治疗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2、基于以ICP监测为主的多模态监测导向下重症aSAH精准治疗与预后关系研究
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情凶险,死亡率和致残率高,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后,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其中ICP的急剧升高是关键因素之一。颅内压升高不仅会影响脑灌注,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还可能引发脑疝等严重并发症,本研究旨在探究以ICP监测为主的多模态监测导向下的治疗方案,对重症 aSAH 患者预后的影响,从而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质量。深入分析 ICP 与重症 aSAH 病情发展及预后的内在联系,为精准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3、自动脚踝运动预防神经重症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念验证研究
在神经外科领域,围手术期患者尤其是处于昏迷状态者,因其长期卧床的特殊身体状况,极易引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而下肢静脉血栓一旦脱落,所引发的肺栓塞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成为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关键风险点。
鉴于此严峻背景,在江荣才教授的指导下,赵浩副主任医师协同由王娜护士长带领的专业护理团队紧密合作,积极开展了一项极具创新性与前瞻性的 IIT 研究 —— 自动脚踝运动预防神经重症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念验证研究。在前期预实验阶段,研究团队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精确的数据采集与深入的分析评估,发现踝关节自动活动仪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方面展现出突出效能,不仅如此,对于已形成的下肢静脉血栓,该仪器亦能发挥积极作用,促使血栓体积减小乃至完全消失,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目前,此项研究已成功通过医院严格的伦理审查,并在相关权威平台完成临床试验注册,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研究团队秉持高度的专业精神与责任感,积极招募符合条件的患者入组,力求在更大样本量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研究成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为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强有力的循证医学支持,有望在未来显著降低此类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整体治疗效果与患者生存质量,推动神经外科护理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发展。
队列数据与生物样本管理能力 (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生物样本库情况等
神经外科危重症中心在临床研究与生物样本管理方面具备坚实的基础与突出的能力。于数据管理层面,构建了完善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针对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慢性硬膜下血肿、颅内感染、颅内压监测、脑室外引流、高颈髓手术等关键领域,积累了系统且全面的队列数据。这些数据通过严谨的采集流程与科学的分析方法,为深入探究神经外科危重症的病理生理机制、疾病转归规律及优化治疗策略提供了关键依据。
在生物样本管理方面,中心建立了专业的生物样本库,专门用于存储神经重症患者的脑脊液、血清标本等重要生物样本。样本库配备了先进的 - 80℃超低温冰箱存储设备,严格遵循标准化的样本采集、处理、存储与管理流程,确保生物样本的质量与完整性。从样本采集源头的规范操作,到运输过程中的冷链保障,再到存储环节的精准温度控制与信息化管理,全方位维持样本的生物活性与分子稳定性,为后续开展多维度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疾病发病机制探索及精准医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力地支撑了神经外科危重症领域的科研创新与临床诊疗技术的持续进步。
四、服务与支撑
(一)科研与学术实力
1、科室聚焦研究方向: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重症脑出血、重症脑缺血、慢性硬膜下血肿、急性意识障碍、重症静脉窦血栓、脑外伤、重症脑积水、颅骨缺损。
2、重点研究领域和优势病种:重点研究领域是重症脑血管病;优势病种是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重症脑出血、慢性硬膜下血肿、急性意识障碍。
3、科室科研成绩:
王宁主任,擅长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神经外科领域相关病症的临床药物及医疗器械研究。在临床药物方面,通过开展大剂量舒巴坦钠联合美罗培南及万古霉素、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比等试验,探索更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案。针对脑部血管疾病,如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面积脑梗死等,致力于研究相关药物在促醒、控制脑水肿、改善预后等方面的作用,如安宫牛黄丸、尼莫地平口服溶液、多种治疗脑水肿的药物等。在医疗器械研究中,王宁主任参与了多种医疗器械的临床研究,包括对移动式头颈永磁磁共振成像系统图像质量的评估,以提升脑部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对脑脊液分流管、导管等植入器械安全性的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安全保障;以及智能仿生排痰系统在神经外科患者排痰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助力患者康复。
江荣才主任,天津市海河医学学者,天津市2020年重点领域推进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天津市特支计划支持创新团队带头人,天津市“131”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和“131”创新团队带头人和天津市高校领军人才。从事神经外科30年,创立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NICU,每年收治脑外伤和神经重症患者1000余人次,每年市内外会诊近百人次。是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主要发明人并获得国家和美国、澳洲和欧盟专利。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AMA Neurology》和《Theranostics》上。先后获国自然基金8项,省部级项目7项,省部级及其他人才项目6项,直接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发表SCI论著144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论著90篇,最高影响因子13.30;他引4600余次,H指数38,i10指数80。获2019年天津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第2作者)、2011年和2007年一等奖(第7和第3作者)和2004年二等奖(第1作者)。
曲鑫主任医师在神经外科重症脑保护治疗上,承担了多项相关研究。开展血管内温控系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手段以提升重症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基于多模态监测导向下的重症 aSAH 精准治疗与预后关系: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深入探究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精准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代谢组学” 研究,则从代谢组学角度挖掘疾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在脑积水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 “Clinic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INPH” 研究,关注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的临床结局,助力优化该病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案。发表 SCI 及核心期刊文章 40 余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 30篇,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博士后基金及科技部重大科研项目各一项,申请发明专利3 项,获得发明专利一项。
徐跃峤主任医师临床试验上,开展了格列本脲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水肿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评估了去骨瓣减压术对恶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作用;利用定量磁敏感成像技术测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静脉氧合;探索远程缺血预适应对急性脑卒中后 Takotsubo 综合征患者的影响。科研课题方面,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部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专项子任务,优化急性神经系统疾病救治体系;开展北京市教委项目,研究远程缺血预适应对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心脏保护作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揭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铁离子与远期脑萎缩及认知障碍关系;开展北京市科委专项课题,研究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此外,作为学科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4、病例优势资源
(1)慢性硬膜下血肿队列列,年就诊人数超过400例次。
(2)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队列,年收治人数198例次。
(3)脑积水队列:年门诊就诊人数超过 300 人,年手术例数 超过100 例。
(4)颅骨修补队列:年门诊就诊人数超过 200 人,年手术例数超过 80 例。
(二)科室配备的检查项目、实验室相关开展项目等
神经外科基础实验室是一个致力于神经外科学研究与临床转化的多学科交叉平台,旨在推动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与诊疗技术的发展。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涵盖脑肿瘤、脑血管疾病、脑功能障碍和脊髓损伤等多个领域,通过多维度研究揭示疾病发生机制,并探索创新的治疗策略。神经外科基础实验室目前有三个实验场地,分别是位于宣武医院综合6层的404实验室、宣武-首医联合实验室和宣武-北脑联合实验室。宣武-首医联合实验室位于首都医科大学,具备小鼠饲养以及开展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小鼠动物实验等实验条件。首都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是本校重要的科研平台之一,配备多种高端科研设备,旨在为学校师生及科研人员提供高水平的科研设施与技术支持,包括高通量测序平台、流式细胞术平台、质谱仪、小动物核磁等,服务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临床研究。宣武-北脑联合实验室位于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聚焦脑重大疾病的研究,包括但不限于脑血管疾病、癫痫、阿尔兹海默、肿瘤、运动神经功能等研究方向。该实验室具备完备的常规实验条件、细胞间、动物饲养平台和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一流的辅助中心服务平台。
五、主要研究者及研究人员介绍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神经外科重症疾病监护管理;重症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瘤,脑出血)的围手术期治疗;脑积水的外科治疗。
承担试验
Establishment of baseline and comparative infection rates for the Codman BACTISEAL 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age system(Codman BACTISEAL 脑室外引流系统的基线和对比感染率)中国区PI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临床评价多中心研究PI
Clazosentan抗脑血管痉挛药物随机双盲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国区PI
多中心、目标值法评价Evision -720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应用于颅脑(常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试验
ACUTA Elfin 小精灵移动头颈MRI创新产品临床研究PI
WLCSFPS-777型脑脊液净化系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临床研究分中心PI
一次性使用药物中心静脉导管包临床验证分中心PI
主要社会任职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重症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重症脑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危重症学组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重症学组副组长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神经外科神经重症专家组组长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神经危重症患者的淋巴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药物治疗
承担在研试验
他汀加地塞米松与单用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他汀加激素辅以头颈淋巴按摩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概念验证研究
承担在研课题
国自然面上原创:低强度脉冲超声提升血压治疗创伤性低血压的机制探索及概念验证研究(82471497);国自然面上;颈部迷走神经刺激调控头颈淋巴引流治疗硬膜下血肿的探索(8227050457);国自然国际合作项目:硬脑膜淋巴管物质引流和免疫调控功能在脑创伤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82311530117)。
社会任职
中华医学会第8届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及脑创伤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第七届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委员。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急重症脑血管病
承担试验
(1) “Safety and efficacy of glibenclamide on cerebral oedema following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2) “Role of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A Single Center Consecutive Case Series Study in China”
(3) “Measurement of cerebral venous oxygenation with 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 pilot study”
(4) “Effect of 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 in Patients With Takotsubo Syndrome After Acute Stroke: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等
承担课题
(1) 2023.8 - 2026.7 国家科技部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专项《新型急性神经系统疾病救治体系优化和平台建设》2023XAGG0072,子任务二:神经创伤和危重症救治体系,项目负责人,70 万元
(2) 2017.01 - 2019.12 北京市教委社科技计划项目《远程缺血预适应对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心脏保护作用》KM20170025015,项目负责人
(3) 2016/01 - 2006/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铁离子滞留与远期脑萎缩及认知障碍发生的关系》(课题编码 81541120),项目负责人
(4) 2015 - 2018 年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学科骨干(培养计划编号 2015 - 3 - 062),培养对象
(5) 2015/07 - 2018/07 北京市科委首都特色发展专项课题《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课题编号:Z151100004015095),项目负责人
(6) 2018.01 - 202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血管衰老与神经退行性变相关作用机制的多模态分子影像学研究》91749127,参加,第三完成人
社会任职
国家脑损伤评价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秘书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和继续教育神经外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分会神经重症营养学组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神经重症学组委员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重症委员会常务委员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神经外科重症脑保护治疗、脑积水诊断及治疗
承担试验
血管内温控系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基于多模态监测导向下的重症aSAH精准治疗与预后关系: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Clinic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INPH;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代谢组学
社会任职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教神外专委会创伤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神经重症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重症学组秘书兼委员,人体健康促进会重症脑损伤常务委员,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委员。
副主任医师,讲师
研究方向
神经危重症患者的低温治疗;神经危重症长期卧床昏迷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及凝血功能的机制研究;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淋巴引流机制研究。
承担在研试验
自动脚踝运动预防神经重症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念验证研究。
承担在研课题
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低温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PX2025074)。
社会任职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神经外科学创新与转化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科青年医师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