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官方网站!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Neurological Disorders

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 International Neuroscience Institute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Xuanwu Hospital

科室新闻

成果发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超急性期血栓与止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特征

作者:徐新 来源:神经外科 发布时间:2024-09-29 14:26:04
字号:
浏览次数:

微信图片_20241017133913.jpg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凝血-纤溶-血管内皮系统  新血栓四项

一分钟秒懂文章

什么是新血栓四项:

血栓形成过程主要涉及血管内皮、凝血和纤溶三大系统,现已证实机体处于血栓前状态时,这三大系统已开始发生改变。目前临床实验室中常规的凝血四项检测对于高凝状态并不十分敏感。尽管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作为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物被广泛使用,但它们是在血栓形成后产生的,因而是被动、晚期检测项目,对血栓前状态的预测并不灵敏。

新血栓四项包括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复合物(t-PAIC)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它们在血液高凝、纤溶或血管内皮损伤发生时即会不同程度升高,是反映机体血管内皮、凝血和纤溶系统早期改变的有效指标。其中,TAT和PIC分别是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启动的标志物。t-PAIC可反映血管内皮损伤程度以及纤溶系统的抑制状态,sTM则是血管内皮损伤的标志物。因此,新血栓四项逐渐被应用于血栓风险筛查、早期诊断、病情评估以及溶栓等疗效评价。

论文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新血栓四项在接受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VT)治疗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IS-LVO)患者的血栓近端血(缺血局部)和外周股动脉血中的含量变化特征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预后以及手术参数等的关系。

方法

使用前瞻性维护的临床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局部缺血微环境动脉血--血栓近端血;股动脉血--外周自身对照),回顾性纳入166名AIS-LVO患者(平均年龄62±11.54岁;34.3%女性)。

微信图片_20241017133919.jpg

图1:患者筛选流程图

结果

我们首先发现,与全身水平相比,局部缺血区域的TAT、PIC、t-PAIC和D-dimer水平显著升高,而sTM水平显著降低(图2A)。随后,我们分析了rt-PA溶栓对这些血栓与止血分子的影响,发现EVT前接受IVT的AIS-LVO患者(n=23, 13.9%)的外周和缺血区域t-PAIC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未接受IVT的患者,但两组间的TAT、PIC和sTM水平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rt-PA治疗诱导了更高的纤溶状态(图2B)。最后,我们分析了不同卒中病因间血栓与止血分子的差异,发现心源性卒中患者的缺血区域TAT和PIC水平显著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然而,心源性卒中组和隐源性卒中组之间以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和隐源性卒中组之间血栓与止血分子水平无显著差异(图2C)。

微信图片_20241017133920.jpg

图2:AIS-LVO超急性期血栓与止血分子标志物水平

随后,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相关性分析,发现外周和缺血区域的一些血栓与止血分子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预后和手术参数等存在相关关系(图3)。

微信图片_20241017133922.jpg

图3:血栓与止血分子与患者临床特征、预后和手术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最后,我们发现缺血区域TAT和PIC水平与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显著相关,缺血区域TAT、PIC水平和sTM与90天不良预后(mRS评分 3-6分)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这些血栓与止血分子,无论是单独还是组合分析,都能显著增强传统危险因素对预后的预测能力(图4)。

微信图片_20241017133923.jpg

图4:血栓与止血分子与症状性颅内出血和90天不良预后的关系

结论

我们观察到AIS-LVO患者超急性期局部缺血区域的凝血-纤溶系统处于过度激活状态。在介入治疗期间快速检测这些血栓与止血分子标记物,特别是TAT、PIC和sTM,可能为卒中风险分层和治疗决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值得进一步研究。

微信图片_20241017133925.jpg

一作/通讯作者

徐 新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副研究员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医师、副研究员,天津医科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颅脑创伤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各1项,入选北京市医管中心“青苗”计划、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项目等人才计划。近年以第一/共一/通讯作者在Blood、J Neurosurg、J Thromb Haemost、J Neuroinflamm、JAHA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15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50分。

微信图片_20241017133926.jpg

通讯作者

焦力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介入放射科主任,神经外科副主任,脑血运重建中心主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宣武医院济南医院院长。兼任《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主编;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国家卫健委继教中心神经介入专委会主委;国家卫健委脑防委缺血性卒中外科专委会主委;国家卫健委脑防委缺血性卒中介入专委会副主委;北京介入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务。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先后师从于朱树干教授和凌锋教授,获得神经外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鲍圣德教授的指导下,在北京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和介入治疗,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复合手术治疗颈动脉闭塞、椎动脉闭塞,以及药物球囊治疗椎动脉狭窄等创新手术,并带领宣武医院脑血运重建中心在此领域深入研究,同时,长期重视教育培训,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医生。

引用: Xu, Y. Song, W. Cao, X. Bai, X. Wang, P. Gao, J. Chen, Y. Chen, B. Yang, Y. Wang, F. Chen, Q. Ma, B. Yu, L. Jiao, Alterations of Hemostatic Molecular Markers During Acute Large Vessel Occlusion Strok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24 (13), e032651 (DOI: 10.1161/JAHA.123.032651).